Analysis on malnutrition of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in 40 poor counties in the western areas of China
-
摘要:目的 综合评价中国西部贫困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 探讨影响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的有关因素, 寻找适当的干预措施改善当地儿童的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中国西部5省40个县的7302户有3岁以下儿童的家庭进行调查。将所有资料采用EPI6.0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检错程序, 采用两次录入法, 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完成所有统计分析。结果 40个县儿童的身长、体重均明显低于1995年中国9市标准和WHO推荐标准。儿童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24.0%)和低体重(22.4%)。与儿童营养不良相关的主要因素有喂养方式、儿童的月龄、腹泻、家庭收入以及蛋肉的添加频率等。结论 普及科学喂养知识, 增加儿童蛋白类辅食的添加, 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将有助于改善当地儿童的营养状况。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alnutrition status of children and understand factors affecting growth in order to look for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children's nutrition in the areas.Methods The 7 302 pair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and their moth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in 40 counties in the western areas of China.Databases were set up, and all the data logically checked by EPI6.0 software.All the data were input with duplication method.All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10.0 software.Results The height and weight of children in the 40 counties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ine-city standard of China in 1995 and WHO standard.Main malnutrition of children were stunting and underweight(prevalence were 24.0% and 22.4%, respectively).Many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malnutrition, viz.feeding pattern, age of children, diarrhea, family income, and the frequency of adding eggs and meat.Conclusion The nutritions status of local children could be improved by popularizing knowledge of scientific feeding, invreasing the protein food and decreasing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diseases.
-
Keywords:
- malnutrition /
- stunting /
- underweight
-
在发展中国家, 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在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指出, 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中有1/3以上表现为生长迟缓, 30%的儿童低体重, 10%的儿童消瘦〔1〕。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因素很多, 如喂养方式、疾病、遗传、环境等, 其中儿童喂养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 人口文化素质低, 农村人口比重特别高, 少数民族人口和种类均较多,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其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与中国其它地区有很大差异。因此了解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以及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 综合评价当地儿童, 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 及时发现存在的主要的营养问题, 对于改善该地区儿童营养, 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9年~2000年度, 在中国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 的资金支持下, 采用分层完全随机抽样调查法, 对西部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贵州5省的40个项目县进行了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状况的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40个项目县中随机抽取的有3岁以下儿童的家庭户。每县约调查180户家庭, 共调查了7 302户样本家庭。
1.2 资料的收集及质量控制
采用调查员入户访问及测查获得全部数据。整个调查及资料录入过程中采取一整套的质量控制方法来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
1.3 营养不良的评价标准
采用WHO推荐标准, 应用3种评价指标: 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 < -2S为低体重; 年龄别身高(HAZ) < -2S为生长迟缓; 身高别体重(WHZ) < -2S为消瘦〔2〕。
1.4 统计分析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Epi 6.0软件建立数据库和检错程序, 采用不同录入员进行2次录入。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获得7 302份有效问卷, 其中男童占56.7%;调查儿童的年龄分布, 除0~2月龄儿童人数较少外, 其它各月龄组比例均在7.2%以上, 无年龄堆积现象, 数据的代表性好(表 1)。
表 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2.2 儿童生长发育现状
2.2.1 与1995年全国9市标准比较
与1995年9市标准比较〔3〕, 40县儿童的身高、体重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无显著性差异, 6个月以后即显著低于9市标准(P < 0.05) (图 1~4)。
2.2.2 与WHO推荐标准(NCHS) 比较
40个县儿童的HAZ、WAZ、WHZ值在出生时与WHO推荐标准无显著性差异, 但出生后各指标迅速下降, 至15~18月龄降至最低, 此后一直维持这一低水平(图 5)。40县儿童HAZ、WAZ、WHZ的分布曲线与WHO标准分布比较, 均有明显左移, HAZ、WAZ左移更为明显(图 6)。
2.3 儿童营养不良患病情况
2.3.1 不同省份间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率
各省间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贵州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高于西北4省(P < 0.05) (表 2)。
表 2 西部5省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2.3.2 不同性别、月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
40县儿童随月龄增加, 营养不良患病率逐渐上升, 到15~18月龄达到最高, 此后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除9~15月龄男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童外, 其他月龄组则无显著性差异(表 3)。
表 3 不同性别、月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2.3.3 喂养方式与营养不良
从不同喂养方式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率来看, 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儿的生长迟缓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喂养方式的儿童; 6~18个月, 纯母乳喂养儿的低体重和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儿, 此时完全断乳儿各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最低。18个月以后, 部分母乳喂养儿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断乳和人工喂养儿。
2.3.4 营养不良发生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纳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因素包括喂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人口数、儿童的性别、月龄、2周内是否患过感冒、腹泻、母亲与孩子的年龄差、家庭孩子数、孩子的排行、民族、鸡蛋的添加频率、肉类食品的添加频率、饮用水情况及碘盐食用情况等。
结果显示: 孩子的月龄大、患过腹泻、纯农业收入家庭的孩子易患营养不良。纯母乳喂养和蛋肉添加频率低为消瘦、低体重的危险因素。此外, 家庭人口数少、母亲的受教育年限低以及少数民族也是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的危险因素(表 4)。
表 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 讨论
3.1 西部40县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现状
(1) 与WHO标准相比: 1999~2000年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卫生部基妇司在西部5省进行了旨在促进和改善项目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综合县项目”。从调查结果看, 40个县儿童在最初的3~6个月与WHO推荐标准无明显差异, 但随后HAZ、WAZ、WHZ值迅速下降直至18个月, 降至最低点, 以后则维持这一低水平。40个县儿童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的营养问题, 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的发生率较高, 特别是生长迟缓和低体重。从营养不良发生的月龄来看, 0~6个月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低, 6个月后迅速上升至18个月达到最高(低体重为31.66%, 生长迟缓为34.66%, 消瘦为12.38%), 以后一直维持这一高水平, 与WAZ、HAZ、WHZ的变化一致。而6~18个月正是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的关键时期。此时, 各种疾病, 如腹泻、感冒和贫血等喂养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较高〔4〕。40县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24%) 和低体重(22.4%), 即长期的、慢性的营养不良〔4〕。从群体角度看, 40县儿童HAZ、WAZ、WHZ的分布与WHO标准分布相比明显左移, 以HAZ、WAZ左移更为突出。由此可见, 40具儿童的营养状况普遍低干同年龄、同性别的发达国家儿童〔4〕。(2) 与国内标准比较: 与1995年全国9市标准比较, 40县儿童的生长发育总的来说比较差, 0~6个月, 40个县儿童的身长、体重与9市标准无明显差异, 6个月以后则明显低于9市标准, 且随着月龄增加, 差距越来越大。
3.2 影响西部40县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
40县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喂养与营养不良的发生密切相关。西部地区儿童喂养方式不合理, 蛋白质辅食的添加严重不足。调查结果也显示, 合理喂养的儿童低体重及消瘦的发生率要低于不合理喂养的儿童, 蛋肉的添加频率越高, 则消瘦和低体重的发生率越低。此外, 疾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腹泻。有资料报道, 儿童腹泻是影响贫困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也是贫困对健康的反应, 儿童腹泻的发生往往又与安全的饮用水有关, 故改善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卫生, 是降低腹泻发病率, 从而改善儿童营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孩子月龄越大, 各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越高。0~6个月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最低, 显示0~6个月儿童的生长发育较好, 而此时儿童以母乳喂养为主, 再次表明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即6个月以内母乳可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全部营养所需。6个月以后, 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上升, 提示6个以后母乳所含营养素已不能满足婴儿生长所需, 此时必须开始合理添加辅食。此外, 家庭收入情况, 民族、家庭人口数及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也影响到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多因素分析显示, 家庭人口多, 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的发生率低;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高, 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的发生率低; 少数民族儿童更易发生生长迟缓和低体重。可见, 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 在喂养和照顾孩子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另外也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时, 家庭的经济条件好, 生活居住环境及儿童保健方面均较好有关。民族差异, 也与少数民族母亲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关, 与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19个省进行的儿童营养调查结果一致〔5〕。但总的来说, 此次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40个县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与1996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反而有所上升, 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3.3 建议
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疾病和喂养不当。而喂养不当与疾病之间亦紧密相关。引起疾病发生与喂养不当的潜在原因又与辅食的来源种类、母亲对儿童的护理正确与否、儿童生存的环境以及医疗服务是否健全等相关。改善经济, 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关键措施。而健康教育, 教给母亲正确的护理知识, 教给母亲合理利用当地可获得的有营养的食品资源以改善儿童喂养; 培训当地医务人员, 更新其陈旧的知识, 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父母提供科学的养儿知识, 从而改善儿童喂养状况, 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率, 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增进儿童健康, 将是一条更为可行的措施。
-
表 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表 2 西部5省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
表 3 不同性别、月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
表 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1] The States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01[C].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2] 马兆和, 胡梅影. 评价儿童生长与营养不良的指标选择[J]. 中国妇幼保健, 2000, 15: 520-521. DOI: 10.3969/j.issn.1001-4411.2000.08.036 [3] 首都儿科研究所. 1995年九市城郊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J]. 中华医学杂志, 1998, 78(3): 187-19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X803.009.htm [4] Physical status: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thropomerty[R]. Report of a WHO Expert Committee. WHO. Genva, 1995.
[5] 赵丽云, 翟凤英, 郝宏菲, 等. 我国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J]. 营养学报, 1999, 21(3): 299-30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XX199903009.htm